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

俄羅斯的外飛地「加里寧格勒」

如果我們打開歐洲地圖,會發現夾在波蘭與立陶宛的中間、臨近波羅的海,有一塊神秘的土地。這塊神秘的土地名叫加里寧格勒(Kaliningrad),佔地15,100平方公里,人口約150萬,大約有半個比利時的大小。雖然位處歐洲,但它不屬於任何歐洲國家,而是俄羅斯在歐洲的外飛地(Exclave)。瑞典前首相約蘭.佩爾松(Göran Persson)曾這麼形容加里寧格勒:「這個地方污染嚴重、愛滋病橫行、到處都是吸毒者、存在大量核廢料。你能想像到的社會問題都可以在這裡找到。」

加里寧格勒真的那麼糟糕嗎?的確,走在加里寧格勒的街上,我們到處都不難發現酗酒者和吸毒者的蹤影。這些問題,也許是一場悲劇。

加里寧格勒的本名是柯尼斯堡(Königsberg),歷史非常悠久。早在13世紀時,條頓騎士團(Teutonic Knights)便建立了這座城市,後來條頓騎士團國衰落後落入漢薩同盟(Hanseatic League)的手中,及後又輾轉成為了東普魯士的首府統治達700年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,柯尼斯堡一直是德國文化中心之一,曾經出現過著名的哲學家:伊曼努爾.康德(Immanuel Kant)。康德畢生居住在柯尼斯堡,直至1804年在當地逝世。柯尼斯堡的文化成就,不亞於當時歐洲的大城市。

然而,柯尼斯堡的璀璨在二戰時期給直接摧毀。蘇聯軍隊與德國軍隊在這裡爆發了多次焦土戰爭, 對柯尼斯堡造成嚴重破壞。當蘇聯成功佔領這個地方後,蘇聯統治者史達林(Joseph Stalin)以自己親信的名字米哈伊爾.加里寧(Mikhail Kalinin)將柯尼斯堡更名為「加里寧格勒」。

蘇聯接著將當地人驅逐,使之「去德國化」,昔日璀璨的文化中心變成了冷酷無光的蘇聯軍事基地。二戰過後,加里寧格勒的地理位置,讓它成了蘇聯的秘密軍事重鎮,內裡的城市高度軍事化,經濟也與軍事發展緊緊連繫著。在冷戰時期,這裡曾有高達20—50萬的駐軍,而今天則銳減至大約25,000士兵,反映蘇聯和俄羅斯對北約對其的潛在威脅有不一樣的看法。不過時至今天,加里寧格勒仍然是個軍事重要性非常高的城市。例如在2013年,俄羅聲稱為回應美國在歐洲的導彈佈署,也在該地佈置了巡航導彈,此舉一直備受歐洲國家的爭議。而在加里寧格勒的港口,也有一支波羅的海艦隊長駐。

在蘇聯統治時期,加里寧格勒的經濟與軍事關係環環相扣。蘇聯與美國之間的軍備競賽,也讓這個地方發展異常蓬勃,直至1991年蘇聯的解體。蘇聯解體後,加里寧格勒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領土。不過,這個地方的經濟也因此面臨崩潰邊緣:失業率高企、貧窮線上升、罪案率上升和販毒問題嚴重等等也虛耗了整個加里寧格勒,城市破落。不過,俄羅斯始終明白到加里寧格勒的重要性。隨著波羅的海三國(愛沙尼亞、拉脫維亞和立陶宛)相繼從蘇聯中獨立及加入歐盟,加里寧格勒成為了一座被歐盟國家包圍著的孤島,也是今俄羅斯唯一一個在歐洲的不結冰港口,因此變得非常重要。為挽救當地的經濟,俄羅斯嘗試推動加里寧格勒的經濟轉型。1996年,俄羅斯給予加里寧格勒經濟特權和稅務優惠政策,企圖吸引投資者在當地成立企業。2007年,加里寧格勒錄得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增長,這個州也開始找到了它在俄羅斯的定位:作為與歐盟貿易的一個窗口。

[註]柯尼斯堡城堡的前身早在公元1世紀便存在,後來12世紀時被條頓騎士團佔領。條頓騎士團在原址建立柯尼斯堡城堡,並在往後的幾個世紀不斷擴建。二戰時期,柯尼斯堡城堡被英軍空襲而被炸毀,但城堡城牆堅固,除了在轟炸中仍屹立不倒外,還能抵禦紅軍的大炮。後來蘇聯佔領了柯尼斯堡,為了消除這個地方的「普魯士軍國主義」,下令清除所有城堡仍未倒下的部份,並在原址上興建蘇維埃眾議院。

From 即食歷史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